2020-12-25 16:29:25
企业抱怨学生“海投”、毁约率高,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有情可原———
每当校园招聘季来临时,总会听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抱怨时下大学生“海投”、简历造假、违约等做法给企业招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然后,在激烈、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却将这些动作看作是求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巧,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求职道德是否越来越低下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企业:平均会遭到20%目标聘用学生的毁约
某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给笔者讲了她去年招聘的一段经历。去年招聘季,王女士带着她的招聘团队参加了6所大学的校园招聘会,收到了超过400份的求职简历。然而,其中大部分简历却并不满足职位的要求,王女士告诉笔者:“在400份简历中,真正符合我们职位要求的只有200份左右,其中有一半大学生的简历就是瞎投,而能够达到参加公司面试要求的简历仅有130份。”而当王女士的团队给求职学生一一电话预约面试时,“要么对方就是说自己对公司的职位不感兴趣,不想参加面试;要么对方就是表示自己仅仅是到招聘会上来看看场面,其实还没有找工作的准备”。最终,有50多个人同意参加公司的面试。而面试当天真正过来的仅有27个人,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的有12人,而最终到公司来上班的仅有一个人。“我们忙了一大圈,最终只有一个人真正来到了我们公司上班,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伤害。”王女士感慨道。
根据发布的《2011年校园招聘调研报告》显示,每个招聘岗位企业平均会收到超过400封简历;如果结合企业招聘毕业生数量做出估算,一个年度的校园招聘,企业收到的简历总数量平均高达5万份以上。庞大的简历数量无疑给企业招聘人员带来不小的压力。不过,接收到学生的简历并不意味着就能让学生来公司参加面试,该报告同时指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求职者采用“海投”的策略。而更让企业感到担忧的则是求职者毁约率的上升,调研显示,企业平均会遭到20%的目标聘用学生的毁约,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则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毕业生毁约现象。
学生:就业压力大,道德准则可以进行调整
为了增加面试的机会,某大学的小陈(化名)在各大求职网站、校园招聘会上大量投放自己的简历,他笑称自己的求职战略就是“全面撒网,重点捕捞”。而像小陈这样的情况绝非特例,目前确实有不少大学生已不再理智地根据专业和兴趣来选择工作,而是通过海量投递简历方式争取让自己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一些大学生把求职过程中出现的简历造假和违约看成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身边每一个求职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会在简历中抬高自己的成绩和语言水平,捏造实习经历、获奖情况等;而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又不去上班的人也大有人在。”把简历造假和违约看作是“平常事”的小王(化名)告诉笔者。
小王还表示,大学生们更愿意把“海投”、违约、简历造假等看作是一种求职技巧,在谈及这些问题时,很少会有学生考虑到其中还涉及求职道德层面的问题。
观点争锋:求职道德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机会而做出一些并不违背原则性的“失德”行为似乎也情有可原;可是对于企业而言,大学生的“失德”行为又无疑给他们带来很多的麻烦,更会造成企业资源上的巨大浪费。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
观点一:忽视求职道德导致企业招聘率低下,其实损害的也是求职者的声誉
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认为,“求职道德”主要是指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普遍原则,主要表现在诚实守信方面。违反这类原则一方面会造成招聘单位的资源浪费,导致招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会损害求职者的信誉,从而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在刘兴阳看来,大学生忽视求职道德的根源在于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充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招聘方与求职信息不对等。“从应届毕业生的角度来说,由于求职期间的沟通不畅,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对企业的准确认识,直到入职之后才发现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不得不重新择业,这就造成了违约率上升的情况。”
海天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雅丽认为,求职者忽视道德,或者说使用不道德的手段来获取个人的利益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她进一步指出,员工是弱者、企业是强者,新的劳动法制定的前提是为了保护弱者,但是很多员工由于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利用法律对于弱者的庇护从企业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无疑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危害。
观点二:符合契约的规定就不存在道德问题
“招聘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大学生的求职道德和企业的招人道德。”大学生求职服务机构“过来人”CEO王迈指出,目前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的局面,作为求职者的学生来说是弱势群体,他们可以用不合理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企业想降低流失率和招聘风险会要求求职者立即签约,这其中也存在着不道德的问题。因此在王迈看来,并不存在求职道德的问题,道德问题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王迈解释道,既然是市场经济,买卖双方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毕业生倾向于去更好的工作单位、拿更高的薪水。作为企业而言,在毕业生出现违约的情况时应该告知他们要承担何种后果,完全符合契约的规定,就并不存在任何的道德问题。
观点三:不要随便给大学生扣上“失德”的帽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就业指导老师杨勤则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不应过多地给学生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更不应该随便给大学生扣上求职“失德”的帽子。
在杨勤老师看来,大学生仅是为了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不去原来约定的单位面试,这并不涉及求职道德的问题,很多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并且骗取学生签三方协议,企业在学生毕业之后也并不愿意正式接收,这是企业的一种不道德,学生应该更多地了解就业政策。而在谈到“海投”和简历造假问题时,杨勤则表示,在激烈的就业压力面前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海投’不算没有道德,学生只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而已;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把个人简历做得漂亮些也是能够接受的”。
“学生在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之后,以此作为一份保底工作的底线,拖着一直不愿参加工作,这就不符合求职道德;但学生在经过利益权衡之后选择不去这家企业,这只是学生做出的自己认为是最优选择而已。”职业规划师李春雨认为,求职道德不能一棒子打死,大学生完全可以去做一些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但一定要利人利己,在作出任何决定的时候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对方的利益。
大学生应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应该增强求职的能力,可除了求职技巧之外,是否还存有求职道德一说并没有达成共识,但专家们还是告诫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底线还需要捍卫,一些“红线”还是不能随意越过。
“一般的违约并不算是求职道德范畴的事情,但是涉及欺骗就明显属于‘失德’的问题。”在职业规划专家李春雨看来,大学生求职的底线就应该是诚信,求职并非学生毕业当天的短期行为,而是贯彻到整个学生生涯和职业生涯的长期行为,求职者千万不能将求职视为一种儿戏,否则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对于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而言,塑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尤为重要,如果从一开始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未来的发展则会非常不利。”前程无忧职场专家王剑认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必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的问题。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非常漫长的过程,通过欺骗隐瞒的手段来谋取职位短期内或许能尝到甜头、从中受益,但一开始就树立了错误的求职观念,会给未来的职业发展埋下巨大的风险。
全球设计风向感谢来自 红山设计 的商业空间项目案例分享: 一栋建于上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见证了上海巨鹿路历史的变迁,时光给予它年岁的增长,也带去不同于周围建筑的沧桑...
为什么你的简历总是“石沉大海”?怎样的简历才能脱颖而出?怎样的简历能打动面试官? 把握5秒钟机会 一个真实数据:某银行招聘20个人,先进行网投,收到近5000封简历。粗删,留...
最近,厦门各高校纷纷举行春季招聘会,毕业生们都在忙着找工作,可厦门理工学院大四学生吕伟宗却忙于向求职者递名片、做推销,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正是他寻觅商机的对象。 从大...
2011年的考研刚落幕。在被问及考研的原因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硕士学历会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那么,真的如部分同学认为的那样,高学历的人一定会有好工作?高学历的人一定会...
外国公司申请一份工作的时候,许多人可能会奇怪的问题来应付面试,但许多人想做什麽就做什麽,问题很成功的面试或无法解释的竞选失败。这是为什么呢?人力资源总监总结了外国记者指...